星期日, 10月 30, 2016

十八大與台灣(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初步題綱草稿)

    


杭之按:
        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落幕,習近平正式成為一把手。將近四年後,中共於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十八屆六中全會為明年舉行十九大作準備。這次會議,也正式確立習近平在黨內的「核心」地位。這預示著中共自身與中國政局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四年前十八大召開前夕,中國內外,關注中國政局發展者對十八大之召開,以及習近平時代之登台,有著種種觀察。

        當時,紀念殷海光學術基金會董事長顏厥安教授約我為一個年輕學生為主的公民團體講講我的觀察(2012-11-30),大約同個時候,淡江大學國際學院戴萬欽院長也約我在他們定期的午餐座談會上說說我的看法(2012-12-6)。我受邀談問題,通常會寫一點仿 Wittgenstein《邏輯哲學論》之書寫格式的題綱。這兩次講的時間,一次在十八大落幕兩周後,一次在再隔一周後。由於談的內容一樣,所以準備的題綱相同。

        四年來,在許多非正式的小範圍中,我又陸陸續續對北京政局相關的發展隨緣提了一些資訊很不夠的觀察,也聽過許許多多自以為是的「專家高論」。前幾天,六中全會落幕,習核心登場,找舊資料時翻到這篇舊筆記,看了一遍,有點欣慰,當時所作的觀察沒有什麼太離譜的偏差,如果繼續延伸,或擴充之,也可以是一篇歷史發展的觀察心得。我想,將這篇原來沒有想要發表的舊筆記放在 Blog 中,一者存檔,一者或許對也關心相關問題的
朋友作切磋之用。為存舊稿存檔之真,除去掉一個贅詞外,未加增減。



                                              


1.  十八大是一個不確定之變局的開始

1.1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 魯迅〈無題〉(1934)

1.2      1949-79 前三十年以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一大變局。
1.2.1   1979 年3月30日,鄧小平為剛剛開始的中國改革劃定邊界,提出
           「四項基本原則」(即四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
           、共黨領導、馬列毛)。為當前問題重要「坎」。

1.3      1979 -   後三十年雖經歷 89 天安門事件,但開啟所謂「中國崛起」
           ,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但也造成當前貪腐、貧富差距、生態惡
           化、權貴資本主義……等等當前所謂「亡黨亡國」的「盛世危言」。
1.3.1   1982,鄧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新路線,廢人民公社,搞以市場為
           取的改革開放,是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歷 89,在 92 南
           巡再次確立此一路線。
1.3.2   這一基本路線的內涵即所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
           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1.4      此一路線的實質是在一黨專政下搞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由此,
           商主義為內涵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是必然的,再一滑即是權貴
           資本主義。
中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有說服力地論證,如果沒有真正的政治改革,
中國面臨著落入權貴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之陷阱的真正危險。
   身為中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另一位知名的經濟學家樊綱,也
                                表達了相似的憂慮。見黃亞生: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276                                        
1.4.1   中國今天種種問題的癥結即在這堅持政治緊縮、經濟貌似開放的「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面臨第二大變局。


2.  必須變,必須改革,是普遍的共識

2.1      中國的崛起是將繼續騰飛上升?還是已經見頂?儘管意見紛攘,但中
           國當前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已經到了不改變、不改革就不能持
           續發展,乃至順利克服危機,則是共識。差異只是要怎樣的改革路
           徑?

2.2     針對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各種思潮紛起。舉二位資深記者的觀察為
           例:
2.1.1  馬立誠:鄧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民
                           主社會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義思
                           潮。
2.2.2  李偉東:極左(烏有之鄉)、左(斯大林式社會主義)、中左(張木
                          生)、中間化、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炎黃
                          春秋)、儒家憲政、憲政民主、革命過渡到憲政民主、革命
                          回 47 憲法。
2.2.3   除主流的鄧思想外,幾乎都強調要變,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主義的
            分遍及大多思潮。
2.2.4   榮劍以十個「存在於中國制度內部」的問題提問,認為是「決定中
            命運的十個問題」:人民授權和合法性問題、國家權力限制問題
            、如何根治腐敗問題、道德危機問題、信息傳播問題、司法獨立問
            題、公民社會問題、地方自治問題、重大歷史問題、普世價值問
            題。
2.2.5   核心問題是:能否針對擁有不受約束之超大權力的 state (或者:
            制)啟動政治改革?

3.   《十八大報告》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政改難有實質性推進

3.1     《十八大報告》:「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
           幟,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3.2 從《十八大報告》的關鍵詞分析,以及下述習近平就任後第一次
          動等訊號,佐以人事布局來觀察,政改前景並不樂觀。最
           好的結是以行政改革代替政治體制改革(用金耀基的觀點是
           「以行政吸納政治」),而結構性的政治體制改革則止步不前。

3.3  十八大體制之特徵:知青治國,紅二代當家。
                    錢理群指出,紅衛兵、知青這一代將比文革大學生那一代,
                        具魄力、更有行動力。…… 某種意義上,老紅衛兵中不乏
                        「小毛澤東」,最應警惕的,是文革殘酷鬥爭中形成的「為
                        達目的,可不擇手段」的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帝王氣與流
                        (痞子氣)。 

3.4      一個觀察信號:2012年上半年,王岐山、李克強等競讀《舊制度
            革命》。         →  信號解讀:革命?改革?擊鼓傳花?



                          法國貴族 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 - 1859)的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在1992年
                          就出版中譯本了。2012年11月,十八大以來主掌反貪的中共中紀委王歧山,在主持
                          聽取專家學者對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時,向與會專家推薦了托克維爾
                          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一時這本討論法國大革命的書成了中國國內競讀的書。
                          王歧山何以推薦該書,引起很多猜測。


3.5      我們就是不改,你們怎麼辦?
                 →  中國人士觀察:中國底層社會的無組織化、碎片化可能
                       甚於清末。
                 →  Civil Society 的建設不樂觀 
                 → 革命??

4.   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的 entropy 會變大,程度不確定

4.1    如果體制改革不能實質推進,包括經濟領域的挑戰、腐敗、社會 
          危機…… 等一系列問題(如:上述的「十問」)能否解決,未定
          之天。
          如不能解決,乃至於不能緩解,那中國社會的 entropy 將不確定
          地增大。

4.2    儘管《十八大報告》未出現「維穩」這個烈性口號,但不斷強調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且專節闡述「在創新管理中加強
         社會建設」 :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
         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
         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
         服務體系……,並且還具體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其
         中包括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
         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顛覆活動,確保國家安全。」
               → 政法委的幽靈徘徊,河蟹盛產。

4.3    儘管沒有專分管維穩的常委,但只要政改沒實質推進,維穩體制
         就會繼續存在,甚至膨脹。維穩經費是否會繼續膨脹?(2011年
         初財政部公布的「公共安全開支」預算是6244億元,首次超過軍
         費6011億元)
               → 是否會出現所謂的「不可統治性」?進而出現實質性的地
                    據?


5.   中共高層的戰略目標: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
     
5.1   十年前,胡錦濤就任總書記 20 天,冒雪前往西柏坡「學習考察」。 
        11 月 29 日,習近平就任總書記 15 天後,率六常委到國家博館參
        《復之路》展覽,號召把黨建設好、把國家建設好、把民族
        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中國媒體
        鋪天蓋導「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述『中國夢』」。

5.2     《十八大報告》最後一節強調中共「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
          重任」 ,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
          復興託著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願」。

5.3     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絕不應看做只是華麗的政治修辭、
          政口號。從「中國模式」之類的修辭,以及包括上述各種社會思潮
          (這些思潮大多有或多或少的國家主義要素)在內的其他線索也許可
          以索隱。

5.4     這個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然包括「和平統一」。《十八大報
          告》中,關於對台部分,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
          議」。對比十四大時的戰略目標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協商兩岸結
          束敵對狀態」,且還先設定必要時先進行「預備性磋商」,戰略目標
          已推進不少。


6.   中國天朝主義(或華夏秩序)與台灣

6.1      相對於西方現代民族國家間之國際秩序體系威斯特伐利亞秩序,傳統
           中國與周邊國家有一套獨特的「華夏秩序」,或稱「朝貢體系」,但
           在十九世紀以後逐漸式微,乃至崩解。

6.2     關於「華夏秩序」或「朝貢體系」,近些年來一些中國學者不斷有一
          些超越歷史研究並關連著現實問題的研究或思考。

             →  北大法學院教授強世功在2003-2007借調到香港中聯辦做研究,
                    2007-2008他在北京的《讀書》雜誌發表13篇名為 〈香江邊上
                   考〉,後結集為《中國香港》一書。此書即是一個很好的
                   例子。在此書中主要針對一國兩制、香港政制等等問題提出理
                   論建構。例如,在他看來, 中國,不是近代民族國家那樣的
                    state,也不是羅馬帝國、大英帝國那樣的 empire,而是儒家倫 
                   理式的 civilization:核心思想是文化化。所謂 “中國”,就是
                   照儒家倫理原則來處理個體心靈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理中
                   與地方關係,處理中與邊疆關係,處理多數民族和少數民族
                   係的一整套政治原則,它是一種倫理思想,也是政治組織體系
                   是貫穿整個生活原則的文明形態。因此,“中國”不僅是一個
                   歷史念、文化概念、法律概念,而且是一個政治哲學概念,
                   全不同於西方的特殊的政治共同體 。 這個概念實際
                   凝聚華文的關於生活秩序的全部思考。



                                     強世功在《中國香港》中試圖透過香港問題挑明了作為「中國中心問題」的 
                                     古今中西之爭,還勾勒出「一國兩制」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之間的連續關係,
                                     為陳冠中所稱的「中國天朝主義」建構理論基礎。 

6.3       陳冠中在 2010 年寫了一篇論文〈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的特區書寫 
             ── 港的例子〉(這加上相關文字,結集為《中國天朝主義與香
            港》出版),將強世功的一套話語稱為「中國天朝主義」,並且加
             以批判。陳冠中歸納的話語要點是:
                 一、中國不是現代(西方)意義的民族國家或帝國;
                 二、當代中國黨國體制是強世功下文說的 “傳統中國政治遺產” 
                          繼承者;
                 三、大清帝國是傳統中國天朝式政治視野的極致表現,也是今後
                         國政治想像的模版。

6.4   香港學者這樣思考。台灣怎麼思考呢?台灣的戰略思考在那裡?

7.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
                       ── Ludwig Wittgenstein , 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
Read More
星期三, 10月 12, 2016

兩岸存在嚴重戰略互疑               應該逐步建立戰略互信


杭之按:
2016年520之後,由於北京不滿新就任的蔡英文總統未明確就所謂「九二共識」表態,兩岸關係出現微妙變化,逐漸發展成一種政治僵持的狀態。如何打開這個僵局,讓兩岸間有更健康的可能發展,成了許多人的共同關切。9月6日,香港的中評智庫基金會與台北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在台北就「當前台灣面臨外部環境與挑戰」舉行座談,邀請趙春山、周志杰、郭崇倫、董立文、蔡明彥與筆者等6位長久對兩岸關係持續觀察的研究者進行座談討論。座談由亞太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主持。座談全文由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10月號)刊出。
以下內容為筆者在座談會上的發言。相互討論部分從略。




今天的主題是台灣面對的外部環境跟挑戰。關於台灣面對的外部環境,剛才大家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只補充一點。這幾年來亞太出現兩大趨勢,第一個趨勢就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將戰略資源的分布重新向亞洲傾斜。第二個走勢,就是隨著中國大陸政經實力的增長,中國在世界政治(特別是亞太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也在大幅增長,而在這個同時,目前在中國政治、社會上掌握主導權的中堅,是過去在文革中下鄉的知青一代,他們的特殊經歷結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內外政經情勢的變化,會反映在中共整個對外政策的變化。以我的觀察,這兩大趨勢是這幾年來台灣面對之外在情勢兩個很重重要之情勢演變。



                                          法國學者 Michel Bonnin(潘鳴嘯)所著

                                         《失落的一代 ──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書影


在這種狀況下,台灣應該如何因應外部秩序的重整?我們跟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基本上沒有太重大的變化,針對現實情勢的變化作一些相應的調整,應該就足夠了。但是,由於更遠歷史的因素,以及過去扁、馬兩任政府的因素,在兩岸關係上,就面臨著相對比較大的衝擊。

也許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兩岸關係的演變。從上世紀八○年代兩岸開始交流,一直演變到現在,我一直覺得已經發展成一種很奇特的關係,簡單說,就是一種「敵對僵持的和平」。

從上世紀八○年代以來,兩岸間的交流,密切而頻繁,你很難說兩岸是敵對的。但是,你要說兩岸是和平的,你卻又可以看到兩岸還是有很多對立,包括軍事對峙,比方說,不久前台灣的軍隊在訓練的過程中,因為一些人為的疏失,導致一枚雄三飛彈誤射,擊中了在澎湖附近海域作業的高雄籍漁船,並釀出人命。這無論如何都是很重大的疏失,但跟兩岸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大陸卻會覺得你怎麼可以這樣呢?打到我這邊怎麼辦?這是不是一種敵對的、不友善的動作?怎麼可以對著我們打飛彈?其實,在台灣,任何觀察者大概都不會做出這樣的結論。這就顯示兩岸間有著很強烈的互不信任。許多方面也顯示兩岸仍然處於敵對狀態,所以北京的政治訴求之一就是「結束敵對狀態」。結合這種矛盾的狀態,所以我說兩岸現在是一種「敵對僵持的和平」。

儘管政治上如此,但是從民間層次來看,有個現象值得大家想一想。我常常跟大陸的朋友講,如果你把地圖攤開來看,從中俄邊界,從庫頁島一直到南亞的整個中國周邊,那個地方對中國最友善、最沒有敵意?你平心靜氣想,你不能不同意是臺灣對大陸最友善。但是兩岸間卻呈現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種特殊狀態,這種特殊狀態造成了今天兩岸的緊張,以及一些治絲益棼的現狀。你不能不承認那是政治的原因造成的,那是一個多世紀、甚至二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造成的,近的就是國共內戰。

幾年前,大陸學者王緝思與曾任美國國安會官員的 Kenneth Lieberthal (李侃如)共同寫了一個報告,說美中存在著「戰略互疑」。我想,這個概念其實也很適合用在兩岸。半個多世紀前,國共內戰,逐鹿中原,結果,蔣介石敗退到台灣,從五○年代一直到後來,兩邊都互相在爭正統、爭法統,蔣氏政權稱大陸為「毛匪」,大陸稱蔣政權是「蔣幫」,互相罵來罵去;七○年代時,蔣政權被聯合國趕出來,北京成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接著兩蔣相繼去世後,台灣開始自由化,在九○年代解除動員戡亂,進入民主化狀態。這時法統之爭好像就變成主權之爭。到底台灣是不是擁有主權的國家?大陸當然說不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台灣則當然說是,「從1912年起,中華民國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從法統到主權的爭執,糾纏積累很深很深的敵對意識,我懷疑你要併吞我,你懷疑我要搞分離。所以1992年香港會談才會有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公案。2000年政黨輪替後問題更糾纏。這種戰略互疑就是造成台灣出現今天這種局面的最根本癥結,這幾年來幾乎種種問題都糾纏在這上面,從扁政府八年一直持續到馬政府的八年,基本態勢沒變。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與王緝思合寫的 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Brookings, March 2012)書影。
 



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從此著手,恐怕真的是治絲益棼。

雖然兩岸間對這些根本問題還是有很大的歧見,但是,二三十年來的交流多少增進了一些相互的了解,現在大陸也知道,台灣的民意可能不是北京所想的那樣,所以比較今天大陸對蔡英文政府和2000年對扁政府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大陸對台灣的了解更深入,更細緻,也釋出更多的善意想要看看有沒有台灣可以接受的解套方法。同樣地,經歷許許多多衝擊磨合,蔡政府對兩岸之間一些很敏感的地方也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樣也釋出更多善意,不隨便去碰觸相互敏感的問題,展現追求兩岸和平的誠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去年競選期間以來,蔡的競選團隊對兩岸相關的問題,謹慎以對,在520就職演說中,蔡英文更強調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及其他相關法律來處理兩岸事務。這一宣示,就把兩岸繼續交流的政治基礎奠放在《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上。這裡特別提一下,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在李登輝、郝柏村時代制訂的,在蔡英文當陸委會主委時有個一次大修改,差不多修改了一半以上的條文,但是前言部分一個字都沒有動。北京應該很嚴肅地從這一點來解讀蔡政權的基本立場,也應該從這一點來解讀來自民進黨的蔡政府的誠意。不管怎麼說,要說奉行《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政府是分離的,恐怕很難說服人,特別是很難說服2300萬台灣人民。沒錯,北京當然不能認同《中華民國憲法》,但《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是歷史的現實,也是當前政治的現實,從兩蔣以來就是這樣,也是兩岸的根本歧見所在,怎麼解決這個歧見是兩岸要共同努力的。

兩岸之間常常有一些磨擦,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就會變成矛盾。以最近的一些事來當例子。陸客團火燒車事件、雄三、電信詐騙、課綱……等等,大陸都拿來作為蔡政府對大陸不友善的例子。我認為這些事情不能說台灣都沒有責任,但要上昇到敵我矛盾,說這是對大陸的敵意,那恐怕也太過了。不錯,這些事件裡面有一些是台灣這邊的重大的行政管理疏失,有一些是行政單位的白目,有一些也許可以說有內部矛盾,像電信詐騙案牽涉司法管轄的問題,課綱牽涉歷史認知等問題,這些其實都談不上敵我矛盾,最多是歧見或處理不好!

由於戰略互疑,所以像以上那些磨擦就會被放大,而一些比較具重大意義的事情就會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比方說,7 月 12 日海牙的南海仲裁出爐後,蔡政府立刻發聲明強調,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所有,這是中華民國的立場與堅持,其後,內政部部長葉俊榮更指出,內政部1947年公佈《南海諸島位置圖》,已明確宣示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及相關海域皆屬中華民國所有,政府將持續主張此一立場。東沙、南沙、西沙、中沙全部都講出來,過去馬政府執政八年都沒有講過。甚至還有新聞評論者提到,這是不是表示兩岸在某些歷史權利的主張上有所接近。當然,在南海問題上,並不是你怎麼主張就能怎麼樣,這裡存在國際間的爭議,必須用國際可以接受的方法來解決。但是,很清楚的,台灣並沒有無端放棄自己的主張與立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很重大的善意表示。

其實,大陸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台灣在相關方面跟它的立場比較接近,但另一方面在主權立場上又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這要叫台灣怎麼接受?所以爭議到最後,關鍵的問題還是主權問題要如何解決,也就是半世紀以來兩岸之間最根本的問題:到底中華民國是什麽?所以有時候我跟大陸朋友開玩笑說,大陸一直稱蔡英文的520演講是未答完的考卷,但大陸不能只像老師一樣叫他答考卷啊!台灣人民也有很多人希望大陸來回答台灣人民的考卷,比方說,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中華民國是什麼?這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但是北京一直輕忽,用自己一貫的思維來想,而忽略歷史的腳步已經經過了一甲子,主客觀情勢已經發生很多變化。今天兩岸如果要進入政治對話,甚至政治談判,北京可以接受台灣用什麽身份來跟大陸談,而台灣人民也可以接受?研究兩岸問題或者了解歷史的學者,都知道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就國際關係事務而言,衝突基本上是不能解決的,但衝突是可以有效管控的。在這種狀況下,兩岸如何來管控可能的衝突?我想對話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因為在很多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要讓另一方放棄核心利益非常困難,比方說台灣要讓北京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簡直是沒有可能;同樣的,北京要讓台灣經由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放棄主權,也不可能。當然大陸現在沒有說要讓台灣放棄民主,但是未來要進入政治對話或者政治談判,就會出現台灣的主體性問題,如果大陸讓任何一個民選出來的總統說我代表的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台灣沒有一個人敢。所以,關鍵就是兩岸如何針對彼此的核心利益的衝突,乃至各種更低層次的利益衝突,進行管控,將這樣的管控體系建立起來。

上世紀五、六○年代,相互敵對的北京和華盛頓竭力維持著雙方唯一的直接對話渠道,那就是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在長達14年的134次會談中,其實沒有取得什麽重大的成果,但是卻為兩個當時互相敵對的國家提供了直接對話的渠道,為管控衝突創造了可能。甚至我認為七零年代以後中美能開始走上建交談判,是與五零年代一直到六零年代的鋪墊分不開的。既然在當時都可以有這樣的可能,在今天兩岸有如此密切的往來跟交流之下,雙方只是在核心分歧的主權問題跟政治觀念上存在分歧,爲什麽我們不能通過建立一個常態性的溝通機制,先淡化分歧,來把兩岸可能出現的摩擦、衝突管控下來?這樣應該有機會慢慢消除一些相互的疑慮,建立累積一些互信。就我個人的觀察,兩岸之間要建立比較穩定的和平架構,進而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一個很重大的工程就是我們如何找出一個路徑圖,從戰略互疑走向戰略互信,最後鋪墊出兩岸和平的藍圖。以上是我的一點感想,請大家指教,謝謝。
Read More

Find us on Facebook!